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场直击!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3-12-29

11月3日上午

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和韩国崔钟贤学术院联合主办的

第二十届北京论坛

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

秉持着

“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总主题

本届论坛传承与互鉴”为主题

旨在向历史致

促进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邀请多位全球知名人士和学者

在全球重要问题上发表真知灼见

呈现了一场思想碰撞和智慧交融的盛会


开幕式现场

论坛开幕式前,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会见了参加北京论坛的国内外嘉宾。

会见合影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组长王承文,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游钧,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曲莹璞,新华社副总编辑任卫东,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主任张毅,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程永华,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郝平、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旗煌等校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Irina Bokova)、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校长毕杰恩(Gene Block)、日本东京大学校长藤井辉夫、匈牙利罗兰大学校长薄慕往(Borhy Lászlo)、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校长彼得·霍伊(Peter Hoj)、韩国崔钟贤学术院院长朴仁国、韩国 SK 集团前副会长金在烈等国际嘉宾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博主持。

与会嘉宾合影

↓点击观看北京论坛开场视频

北京论坛创办于2004年,迄今已举办20届,来自世界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位政要和知名学者参与了这一学术盛会。20年前,在首届北京论坛上,来自世界五大洲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率先发出“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倡议,致力于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和合共生。20年来,北京论坛始终坚持回应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世界教育学术交流,深化全球人文科技合作,开辟国际交往新格局,为人类文明进步凝聚力量。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25周年,同时被确定为“国际战略年”,学校坚持以开放促一流、与世界共发展,谱写“双一流”建设的新篇章。

↓点击视频,回顾北京论坛走过的20年

与会嘉宾

 致 辞 

北京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龚旗煌


龚旗煌在开幕式致辞时指出,现代大学不仅应在传承文脉、推动人类文明永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应葆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搭建多元文明互鉴之桥。同时,大学也肩负着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卓越人才、为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力的使命。他希望全球学者通过北京论坛这一重要平台,开展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点亮文明前行的灯塔,破解全球发展难题,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贡献更多智慧之光。


 致 辞 

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保罗·阿利维萨托斯


↓点击视频,观看保罗·阿利维萨托斯致辞

保罗·阿利维萨托斯在视频致辞中指出,芝加哥大学与北京大学拥有深厚的友谊,两校在包括医学、有机化学、天体气候研究、社会工作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合作。他强调了学术研究团体在解决全球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团结和开放性,期望世界各国能够更加开放地分享知识、从彼此的经验中学习并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致 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


伊琳娜·博科娃指出,世界各国相互依存,需要依靠集体智慧、努力和承诺来应对当前复杂的全球挑战。中国作为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不仅要面对全球性挑战,还需要寻求全球性的应对之策。她表示,“和为贵”“和而不同”和 “三人行,必有我师” 等儒家思想体现着中国人看待自然和世界的方式,也对世界和平发展具有丰富的现实指导意义。


 致 辞 

日本前首相
东亚共同体研究所理事长
鸠山由纪夫


鸠山由纪夫认为,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尤其需要人们秉持文明的积极态度——不但“文明是可以和谐相处的”,而且“文明的和谐才是全人类繁荣的基础”。然而,如今分裂和冲突的现象时常发生,对实现文明和谐造成了严峻挑战。有识之士需要迎难而上,坚持“友爱思想”,携手共创更好的世界。


 致 辞 

韩国SK集团全球董事长崔泰源


↓点击视频,观看崔泰源致辞

崔泰源在视频致辞中指出,科技创新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尖端技术竞争的副作用。幸运的是,北京论坛为团队和谐、文明繁荣、互学互鉴、谋求世界各国理解与合作提供了一个交流智慧的平台,各国学者可以在此共同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他非常期待本届论坛中各种观点的碰撞和交流。


 致 辞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游钧

游钧指出,20年来,北京论坛聚焦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汇聚文明互鉴的力量,极大推动了中外文明的对话与合作,已经成为中国、成为北京一张闪亮的学术名片。他相信,站在20年的新起点上,以北京论坛为桥梁,必将构建更加紧密的沟通交流机制、汇聚更加强大的应对变局力量、筑牢青年一代更加深厚的友好情谊,推动不同文明交融互鉴。


北京论坛创办于2004年,首届论坛就极富远见地发出“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倡议。20年来,共有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位知名学者在北京论坛的学术平台上交流思想、贡献智慧。开幕式上,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担任主编、北京论坛秘书处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二十周年精华集》正式发布。

为应对数智时代对全球高等教育带来的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中国教育部的支持指导下,北京大学邀请国内外近30所大学成立“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旨在加强高校间合作,共同应对数智时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探索数智治理方式,为增进人类社会福祉提供学术支撑及政策建议。开幕式上,王光谦,韩启德,游钧,王承文,郝平,龚旗煌,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访问讲席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Hopcroft),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副校长斯科特·麦格雷戈(Scott MacGregor),泰国玛希隆大学副校长塔查维(Thatchavee Leelawat),剑桥大学数字教育未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帕特里克·卡迈克尔(Patrick Carmichael),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主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秘书长孙华共同启动“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

“数智时代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启动仪式


 主持人 

韩国崔钟贤学术院院长

朴仁国


主旨报告环节由朴仁国主持。王光谦、毕杰恩、藤井辉夫和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部主任、鹏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先后作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光谦


王光谦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主体功能区战略”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介绍了中国整体生态空间的规划,提出工程生态学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展望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未来生态建设的多项重大工程,并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建议。


 主旨报告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校长

毕杰恩



毕杰恩作题为“数字世界中的协助与合作力量”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塑造数字技术的未来需要坚持三个原则:树立全球观,促进全球合作;坚持平等,强调多样性、包容性与道德原则;从事多学科研究,并坚持终身学习,以更好迎接新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主旨报告 

日本东京大学校长

藤井辉夫


藤井辉夫阐述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数字智能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范式转换”:一个数据驱动的时代正在出现,要求我们推进教育与人才的数字化转型。他认为,艺术与人文学科的参与、学术与社会的结合、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等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主旨报告 

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部主任

鹏程实验室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文


高文以“中国算力网的需求与挑战”为题,介绍了打造中国算力网的背景、目标和面临的技术挑战,并提出建立云脑超级算力中心,拉动算力建设;建立直连超宽带光网络,解决通信连挑战;建立云原生网络,实现算力跨地域调度。


2023 年 11 月 5 日

第二十届北京论坛闭幕式

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成功举办

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主持

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专家和嘉宾

共同回顾了为期三天的论坛精彩瞬间

并一同展望了未来交流合作的美好蓝图

 闭幕式现场 

 致 辞 

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博


王博首先对论坛的顺利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并对所有参与者的辛勤工作与贡献表示深切感谢。他指出,本次论坛主题丰富、内容多元,学者来宾们的交流研讨非常全面深入,对于“回顾历史,关照当下,启迪未来”极具启发。此外,王博副校长还就如何“在守正的基础上,自觉提升应变的能力,更好扮演理解历史和开创未来的角色,塑造更好的人和更好的世界”分享了自己的五点理解,倡导要在“成人中成才、在通识中专精、在选择中成就、在融通中创新、在开放中自主”。


 致 辞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北京市教委主任

李奕


李奕对与会代表及支持北京教育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他提到,北京论坛自2004年以来一直是文化交流与全球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在传承文明底蕴的同时,也展示了现代北京的文化创新活力。本届论坛聚焦“数字化”“全球健康”“城市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开展思想争鸣和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沟通,持续推进青年学者间的交流交往,为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还强调,当前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明的交流互鉴对推动人类进步至关重要。作为“北京论坛”的主办方之一,北京市教委将与全球各地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文化繁荣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主旨报告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校长彼得·霍伊


彼得·霍伊强调,论坛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宝贵平台。他回顾了自己在2019年论坛上的发言,提出了超越紧张地缘政治、共享低碳技术和推动知识自由交流的倡议。如果各方能够秉持北京论坛的总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来应对世界上“最大的实际和道德挑战之一”,那么即便是在当前观点存在分歧的其他事务上,也能建立更强的共识基础。


 主旨报告 

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务副教务长

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中国与内亚史教授

欧立德


欧立德强调了学术交流在中国、美国以及参加论坛的其他国家之间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不仅是知识传承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和文化理解的机会。这次论坛的主题对他有着特别的个人意义,因为他四十多年前就曾拜访过北京大学这个历史悠久且美丽的校园。他分享了自己关于科学发现和全球挑战(如大流行、气候变化、清洁能源和食品安全)的合作的观点,认为共同工作应带来共同的好处。为了确保合作的成功,应该建立互惠互利的结构,互惠原则应该内置于所有领域学术交流的总体框架中,同时确保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中有适当的保障措施。


 主旨报告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

艾伦·麦克法兰


艾伦·麦克法兰指出,文明的成长和发展模式与树木的生长类似,是一种连续且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突然从一种形态剧变为另一种形态。他以中国和盎格鲁-美利坚体系为例,说明了几个世纪以来文明成长的模式。和谐的本质,即在共同接受的规则内,实现相互理解、尊重并保留差异。此外,他还以中国文化与英国文化的重要性为例,对促进各国间的相互学习作了强调。


 主旨报告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燕京学堂院长

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外籍终身通讯院士

董强


董强与参会者分享了自己对“中文能成为更具世界性的语言吗”这一话题的看法。他回忆了非典时期自己在家中进行翻译工作的经历,这段时间让他深入思考了中文成为国际语言的可能性;他讲述了法国达马侯爵希望他翻译《奥林匹克宣言》并传播到全世界的故事,这使他反思了中文的世界性地位。由此,他引出了一个更广泛的问题:中文是否能成为更具世界性的国际语言,以及这对于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意味着什么。他认为,只有当汉语被用作国际语言,中国才能被接受为一个重要的、融入了世界的国家,全世界的人民才会发现中国是一个开放和愿意分享的国家。最后,他呼吁教育工作者、知识分子、创作者和艺术家努力推动中文成为国际语言,并希望通过优秀的翻译工作让更多人感受到汉语的魅力。


本届论坛下设16个分论坛四个主题论坛,各分论坛立足于珠联古今璧合中西,从当代中国与世界文化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各国文化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与多边主义、文明传承与互鉴等方面聚焦新时代多元文化发展,开展广泛的跨学科对话,搭建学术讨论的思想平台,推动中外文明互鉴互享、共同进步,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从交流中促进广泛的国际合作。


→ 滑动查看分论坛主题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文字:宁韶华、韩语格、王浩铭、陈一格、钟雅晴、万辰兴

编辑:王静宇、钟润文、张祺祺

图片: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李香花、曹倩倩、齐靓、曹含笑

排版:杨映锴

责编:戴璐瑶


孕妇都要“喝糖水”?一项重要筛查背后的北大医生

        

北大图书馆,走过一又四分之一个世纪

     

我在北大环游世界!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